学院简介
发布时间:2021-09-30 发布:系统管理员 阅读:309次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依托我校自1952年逐步建立的地质、资源、环境、地质工程等优势学科的实验岩石学、应用矿物学、矿物晶体结构与晶体化学等学科方向的厚重积累,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逐渐交叉、融合、创新,日益发展壮大。学院前身为1993年我校成立的材料科学系,经学校1999年院系调整创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依托学校地质、资源、环境、地质工程等优势学科的实验岩石学、应用矿物学、矿物晶体结构与晶体化学等学科方向的厚重积累,将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逐渐交叉、融合、创新,日益发展壮大。学院坚持地大特色加精品理念,自觉融入学校“双一流”建设,瞄准材料科学前沿,紧密结合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循环经济等国家重要需求,以矿物材料、陶瓷与耐火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纳米功能材料、资源综合利用等为主要方向,在国内外非金属矿物和固废资源材料化利用等领域日益展示出办学特色与优势,支撑地大材料学和化学2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其中材料学科排名全球第273,前2.59‰。
学院现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学科点1个、硕士学科点1个、工程硕士授权点2个,本科专业3个,其中国家重点学科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自2020年起,学院本科专业实施材料类大类招生与培养。
学院拥有一支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58人,专任教师42人、实验技术人员5人,专职服务管理人员9人,其中教授20人(博士生导师27人),副教授(副高职称)21人。现任教师队伍100%具有博士学位,80%以上具有海外留学经历。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人才)4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1名、全国百篇优秀论文提名获得者1名;青年地质学家“金锤奖”获得者2名和“银锤奖”获得者1名,“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获得者1名,侯德封青年地质学家奖1人,“霍英东青年教师教学奖”获得者1名, “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获得者1名,获得“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称号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名,获得北京市“科技新星”3人。北京市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
学院致力于培养培养具有地大特色的独立思考能力强、理论研究能力强、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应用能力强、沟通表达能力强的国际复合型人才。学院现有在校生1137人,其中本科生708人,硕士生340人,博士生89人。近5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本科生上研率达50%以上。建院以来,培养了大批博士、硕士及本科毕业生,毕业生在新材料、化工、环保、能源、建材、冶金、国土资源等行业的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管理机构等部门发挥着重要作用。培养的多名本科毕业生获得国家级人才称号,其中,周欢萍的研究成果入选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学院教学、科研成果显著。近年来,我院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2项,有4本教材入选北京市精品教材,1门课程入选北京市精品课程,公开出版专著、教材30余部;近5年来连续被评为学校教学管理先进单位。科研方面已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及企业委托科研项目100余项,在研项目110余项,多项成果获省部级奖励。发表SCI论文13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
学院建立了多个教学与科研平台,包括先进材料实验室、材料加工实验室、材料物理性能表征实验室、材料化学实验室、材料设计与模拟计算实验室。优化整合材料学、材料化学等专业实验室,成立了“材料学实验教学中心”,并被评为校级实验教学中心。学院牵头建立了“矿物岩石材料开发应用国家专业实验室”、“非金属矿物与固废资源材料化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全国循环经济工程实验室”,共建有“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固体废物处置科技创新研发基地”、北京市“珠宝与矿物材料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继往开来,勇攀高峰。我们将继续围绕学校“特色加精品”的办学理念,以矿物材料、陶瓷与耐火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纳米功能材料、资源综合利用等为主要发展方向,发展壮大有地大特色的材料学科,建设有特色的材料学品牌专业,探索有特色的院系管理新机制,培养有特色的材料学创新型人才,在我国材料科学、资源综合应用、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